2024年06月05日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被譽為“資金第五城”的杭州,近年在國內資本圈的熱度不斷攀升,不僅民間資本比重大、活躍度高,在各地“基金招商”的浪潮中,地方國資也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過去的2023年,杭州GDP站上2萬億元,背后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雙引擎”持續發力,這離不開各路資本的撬動力量。
去年年中,杭州組建了總規模超3000億元,覆蓋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的“3+N”產業基金集群。從最早進行風險投資探索,到激活民間資本成就“風投之城”,再到如今國有資本躬身入局,打造千億級“基金矩陣”,杭州國資創投正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棋”?
構建全生命周期投資體系
今年2月,杭州科創基金公示了第二批6家擬合作單位,短短一年時間內,這只1000億元母基金已相繼公示兩批13家擬合作投資機構。
將時間拉回至去年6月,杭州就《關于打造“3+N”杭州產業基金集群,聚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明確要整合組建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和杭州并購基金三大母基金,由其參與投資N只行業母基金、子基金、專項子基金等,最終形成總規模超3000億元的“3+N”杭州基金集群。至此,杭州的這三大母基金全新亮相,基金規模均為1000億元,資金來源包括注入的存量基金、市財政預算資金、市屬國有企業自有資金和其它盤活的存量資金等。
充沛的民間資本加上規模上不斷進階的國有創投資本,杭州無疑成為這兩年投資界的“流量擔當”和“募資圣地”。與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相比,杭州無論是創新創業氛圍還是獨角獸數量,都不遜色,但創投資本的規模化、品牌化、體系化以及集群化,在3000億元基金集群設立之前,都未成氣候,這主要體現在:民營創投機構雖然很多,但整體小而散;此外,缺乏大體量的母基金。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杭州從2021年后在母基金的設立上開始頻頻發力。先后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杭州創新基金、1000億元的杭州科創基金、50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50億元的中信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產業基金、200億元的杭州泰格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等。在此基礎上,又打造了上述3000億元“3+N”杭州基金集群。這些母基金的設立,不僅吸引了國內頭部管理合伙人(GP)機構落地杭州,還進一步壯大了本地創投機構的資本實力。
看似與全國多地百億、千億“基金矩陣”無差的“3+N”杭州產業基金集群,背后卻是一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體系,以“接力投資”實現企業全階段賦能。
同時管理杭州科創基金和杭州創新基金的杭州資本方面對證券時報記者介紹,杭州科創基金定位為政策性的政府引導基金,投資方向為“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資階段以初創期的科創投資(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為主。目前已經建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科創基金累計合作規模超600億元,累計合作子基金數量超200只,累計投資企業超2000家,撬動社會資本超450億元。
而杭州創新基金則是一只市場化國資產業基金,投資階段以成長期私募股權投資(PE)為主,以母基金的形式參股投資或發起設立各類行業母基金、子基金和專項子基金。比如,與泰格醫藥組建的200億元產業基金,目前已投子基金數量超過30個,直投項目超過50個。據介紹,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創新基金組建規模超85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超過300個,累計投資金額超23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超800億元。
杭州并購基金則定位為市場化的國資并購基金,該基金管理人杭州金投方面對證券時報記者介紹,該基金重點關注擴張成熟階段企業的合作,通過子基金投資、股權直投、結構化投資等多種投資方式的組合,滿足不同階段企業的多種需求。與前面兩個基金相比,并購基金的投資方式更具綜合性和金融服務的特點,通過與頭部財務投資機構、本地特色財務投資機構、產業資本、券商銀行、上市公司等合作,幫助杭州企業圍繞自己的產業鏈進行補鏈、強鏈、拓鏈。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并購基金組建規模近61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近47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超1000個,累計投資金額近500億元。推進了螞蟻消金、零跑汽車、西湖云谷等重大項目的投資。
在今年舉辦的杭州產投融生態峰會上,有外地投資人評價道,隨著3000億元基金群的設立,杭州產投融生態更加完善和系統化,不僅有利于本土創業者和創投機構,還擁有了與一線城市競爭的資本,杭州也借此打造了創投這張新的名片,值得資本持續關注。
織密“生態網”做伯樂的伯樂
“投早、投小、投科技”已成為國內投資圈的共識,無論是民營資本還是國有資本,都不會輕易放過“千里馬”和“潛力股”。況且對于一個城市而言,錨定創新的“星星之火”,進而將其發展為“燎原之勢”,也就找到了產業躍升的“密碼”。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已不甘于做背后的出資人,而是紛紛開始下場做直投。但相比于其他城市,杭州國資機構直投項目占比整體仍然較少,更多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導和推動市場化機構投向早期創新項目。比如,杭州的兩大引導基金——創業引導基金和天使引導基金,都明確規定不能直投。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輪值會長周愷秉對此評價:“杭州的國有資本更愿意去做伯樂的伯樂。”
杭州資本董事長孫剛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以母基金為主的投資策略,更有利于支持民營投資機構“百花齊放”。“對發展城市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吸引一批投資人在這個地方找項目做投資,所以我們以母基金為鏈接點,織起一張杭州的創新創業創投生態網,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引導更多創新主體和要素資源匯聚到杭州。”孫剛鋒表示。
顯然,杭州國資更愿意相信市場,讓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專業能力。或許有人會認為,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但在孫剛鋒看來,與其說市場失靈,不如說市場會有盲點,也可能會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遠見。“市場肯定會比政府敏銳,但未必每個市場主體都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母基金織起的生態網絡,就能鏈接更多市場的智慧,盡可能覆蓋市場盲點、破除信息不對稱。”
那么,如何讓生態網絡上的每一個資源和要素快速匹配、如何讓創業企業快速獲得賦能?杭州國資創投給這張生態網絡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杭實集團投資了我們之后,幫我們對接了包括政府資源在內的多種資源,還為我們對接了投資機構,這進一步加速了公司業務的發展。”浙江晟霖益嘉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公司正加速生產鈣鈦礦電池的真空蒸鍍設備。
善于挖掘極具潛力的項目,不僅靠火眼金睛,還有技術的加持。去年年底,杭實集團發布了“實業智投”數字平臺。據了解,這個平臺一方面能通過建模,將算法融入產業評估,為基金節省盡調項目的時間;另一方面,針對復雜市場環境下企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該平臺還能以數據和智能為抓手,把項目和資源、投資機構、政策等自動匹配起來,進一步放大聯動效應。“‘實業智投’數字平臺可以有效串聯起產業鏈、投資鏈、招商鏈、賦能鏈上相關主體資源,加速推動投資要素多向流動與協同。”杭實集團旗下的杭實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市場失靈時補位
“市場化”是國內許多投資人對杭州國資創投的評價。在民間資本活躍的地區,國資如何在市場缺位時補位,同時又不會成為社會資本取代者和擠出者,杭州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案。
杭州資本方面介紹,以創新基金為例,在母基金層面與國內外投資機構、行業頭部企業合作,設立行業母基金和子基金;在推進重大項目落地上,創新基金還通過“頭部機構推薦+市區共同研判+社會機構領投”的機制來發現優質項目。“比如創新基金投資的某個具有市場潛力的生物醫藥項目,在項目選擇階段,我們組織了投資團隊與頭部機構一起進行市場調研和盡職調查,確保了項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孫剛鋒表示。
杭州金投管理的并購基金,除了在合作伙伴上涵蓋頭部機構、區域特色機構、產業資本、上市公司、科研院所之外,還在管理模式上進行了市場化的探索,根據杭州并購基金特點和實際業務開展情況積極探索建立項目跟投、超額收益分成、延期支付等市場化機制,激勵約束基金管理主體不斷提高運作管理水平,強化投資行為決策責任。
記者了解到,不少地方國資除了管理本地引導基金,以財政或國有企業自有資金做投資以外,還開始輸出管理經驗,接管外地引導基金,也開始憑借專業的投資能力向社會募集資金,從而擴大基金管理規模。杭實資管就是其中一個走向市場的國資創投,據了解,目前杭實資管除了管理杭州區域政府基金外,還接管了浙江省其他縣市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管理規模達180億元,投資項目70余個。此外,杭實資管還注重科技鏈和資金鏈的鏈接,50%以上的項目聚焦在杭州的五大產業鏈,還圍繞這些產業的上下游進行拓展布局,不少是較早期項目,與西湖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建立深度戰略合作,一起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目前已經成功轉化了多個項目。
“杭州對于市場的干預程度是比較低的,只有在市場失靈或者需要發揮引導作用的時候才會去關注或支持。”杭州科創集團董事長許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如此評價。何為市場失靈的時候?許寧列舉了過去的三個關鍵節點:一是2000年杭州創投市場剛起步之時,民營經濟對風險投資的意識不夠,以杭高投為代表的國有資本就以直投項目為主,為科技企業和成果轉化項目服務。二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科技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杭州先后設立10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和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等機構,通過股權投資、銀行貸款等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融資。三是一些重大產業化項目,所需資金量巨大,市場化機構沒有動力和能力去參與,杭州國資創投會提供相應支持。
近期,《2024杭州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榜單》發布,截至2024年4月,杭州共有43家獨角獸企業,準獨角獸企業382家,分別比去年增加1家和28家。雖然錯過了阿里巴巴,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杭州活躍的市場化VC和不斷奮發的國資創投推動下,更多的創新生力軍和獨角獸企業將在杭州涌現。